鄉土懷情系列─喝喜酒(懷念喜酒打牙祭) ◎若知音(藍芸) 台灣時報 發佈日期: 2016-07-04
|
圖片來自網絡
小時候,台灣還處在以「農」當家的困頓年代,普遍生活都很清苦。想要「打牙祭」,非得要寄望逢年過節才有機會。除外,還有一個更豐盛的打牙祭機會,那就是「喝喜酒」。雖然紅包裡的金額,可能是好幾天的菜錢,甚至是一個窮苦人家一個月以上的買菜錢,但這是延續「禮尚往來」,「互助互賀」的民間習俗。把那麼多天的菜錢拿去吃那頓難得的豐盛大餐,又無法全家同享,真是令人遺憾!
現在人生活富裕飲食不缺,要年輕人參加親戚的喜宴,還推三阻四,怕胖、嫌煩!帶小孩子去,他們東挑西嫌,要他們多吃一口,還得討價還價,千般哄騙,還不如上麥當勞開心。
童年,當我們家有紅帖時,當跟班的順位我是排較前面,多半是當祖父的小跟班。出門前媽媽會把一個乾淨的塑膠袋悄悄塞在我的口袋裡,我當然很有默契的意會到媽媽的用意。跟祖父去喝喜酒,會和他同桌的多半是些大男人,他們相互客氣,吃相也較文雅。
宴席間看到一道道好吃的料理,我也很想帶點回去和其他家人分享;雖然我們家衣食不缺,但在那個貧苦的農業社會裡,喜宴這樣的大餐對我們家小孩還是很具誘惑力的。
看著餐盤一道一道被收回去,我很坐立不安,桌子下我手拿著塑膠袋揉搓著,坐在我隔壁的順昌伯眼尖又很會做人,馬上對我說︰「太多,吃不完,妳包一些回去給兄弟姊妹們吃」,然後其他人紛紛幫我挾,讓我覺得尷尬又不好意思!
有時候同桌裡也會有其他大人帶小跟班,他們的口袋裡也有塑膠袋。其實在那個年代「包」的文化很普遍,從「辦桌」喜酒包到餐廳的喜宴,尤其是鄉下「辦桌」,那更是包得「搶搶滾」。即使現在的喜宴上一樣會有這種現象,差別的是以前是自備塑膠袋,偷偷摸摸的包,現在是餐廳或喜宴主人直接發塑膠袋給你,拜託你把吃不完的包回去,別浪費美食。
在小時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莊子裡有一位出了惡名的「大包嬸」。其實她我也熟知,她和招弟嬸是我們家早期經常請來幫忙農務的工人,因為家裡窮困,連拜拜用三牲禮中的豬肉,有時都要以紅燒豆腐來充當。喜宴這樣的大餐,本性又有些貪婪的她,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可大包特包的機會。
有一次年關前,我們家的紅色炸彈撞攤了,祖母腸胃不好,爸爸有事外出,順位終於輪到媽媽了,她派二哥當祖父跟班,我呢!較有經驗,和妹妹跟著媽媽。多帶一個媽媽怕被說閒話,就把我安插在鄰桌。這是我第一次領教到大包嬸的「功力」。
「來來,囝仔閃一下,魚丸湯要放下了」。每個小孩都虎視眈眈,緊盯著那僅剩半碗的魚丸湯,握緊筷子作「搶」的姿勢,有的搶到一兩顆,有的什麼都沒撈到,滿腹委屈,眼眶含淚,很不甘心的用憤怒眼神瞪著大包嬸。大包嬸每接過一道菜,會先放在自己的面前大挖一匙,再將剩餘的往中間推。只有坐在她左右的人還可先下手為「搶」,坐對面的往往只能在杯盤狼藉的桌面撿食。
大包嬸幾乎參加喜宴的人都不喜歡和她同桌,但她也專找小孩桌坐。通常參加喝喜酒都是一大一小的組合,多帶一個怕主人瞧見不好意思!多出的那個就組成了「孩子桌」。大包嬸怕坐在大人桌怕被人恥笑,所以她專挑孩子桌,而小孩桌也需要一個幫忙把那一道道熱燙的料理從送菜員端盤上接手放桌面的人。
魚丸(完)湯出來表示宴席要結束了,大包嬸整理好她那三大包宴席料理,趁著那桌小孩還在搶吃那碗壓軸甜湯時,滿足得意的「快閃」。我已經看傻眼這個過程,根本忘記口袋裡的塑膠袋,肚子好像也沒有飽足感!
我們都很不喜歡大包嬸,尤其是她那貪婪德性。不懂媽媽為什麼經常找她來幫忙工作,她和招弟嬸其實都不是優質的工人。長大後漸漸了解,她們因為田地很少較有空閒,最主要是家境窮苦需要有工作收入才能生活,所以她為何會成為「大包嬸」,我也就較能了解和體諒了。 發佈日期: 2016-07-04 圖片來自網絡
|
|
ms723890408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